“貼標機”在心理學上,對這種效應的顯然性作了科學的實驗研究。心理學家克勞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實驗。他要求人們為慈善事業作出捐獻,然后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,標上“慈善的”或“不慈善的”。另一些被試則沒有用標簽法。后來再次要求他們做捐獻時,標簽就有了使他們以第一次的行為方式去行動的作用,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錢并被標簽為“慈善的”人,比那些沒有標簽過的人捐得要多,而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標簽為“不慈善的”人比沒有標簽的貢獻更少。
假設
但是,如果貼的標簽不是正面的、積極的,那么被貼標簽的人就可能朝與所貼標簽內容相反的方向行動。心理學家斯弟爾在1976年對此作了一項研究。他給人們打電話,說他們參加了(或沒有參加)某個團體。或者講一些對那個團體不太體面的話。然后要求這些人幫助那個團體建立一個飲食合作社。結果表明,消極的標簽比積極的標簽起了更大的效應,其原因大概是他們認為這種標簽是太不公正的。因此,他們想主持公道,并樂于幫助這個團體。
證實
從上述的一個事實和兩項研究中可見,標簽效應是很顯然的,它影響著人們的印象管理。在學校教育中,我們教師應以此為戒,不可輕易地對學生作出評定,不要給學生亂貼標簽,否則會影響師生的交往和印象的管理。這就是標簽效應給我們教育的啟示。